Twitter

街.道—給「我們」的情書


片名/街.道—給「我們」的情書
地區/香港
年份/2012
語言/廣東話;中文字幕
片長/180' 
拍攝/眾重建區街坊及義工 
剪接:李維怡
製作/影行者



這十年來,跟著不同的街坊,在市區的舊城區裡,

穿街過巷,爬高爬低,

奔跑或遊蕩,

說話,或者不說話。

常有人說,義工是來幫忙的;

我們也常說,街坊也在幫我們。

你們總是不相信,

因為被拆屋、被滋擾、身心受折磨、生計遭磨難的是你們。

或者真的很難說清楚,

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,在失去了這些街道以後,

由你們和我們所合成的我們,

到底一起失去了什麼……

跟著街坊學習這十年,社運電影節也不覺搞了十年,

在社運電影節首映也是順理成章吧。

同時,

當「本土」聽落仿似是保守保護主義的同時,

「本土」又為何會成為一個有向前推動力的社會運動議題?

我們推動的「本土」又是一種什麼意涵?

與現今主流社會所談的「本土」有何不同?

誠意邀請各位關注本土運動、社區運動、基層自主

還有基層參與的藝術創作的朋友,

都來參與這個放映會。
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

關於影展

影展的形成過程其實很有機。三兩人覺得可做、該做,從身邊慢慢拉人,就開始了。影行者在香港耕耘紀錄/運動,「港片」自然參與其中;台灣朋友身涉社會議題,那麼近年野火燎原的迫遷抗爭事件當然成為邀片的考慮。 網絡擴大,滾出了片單,但我們絕不願說驅逐事件亦如影展的形成那般自然。 香港與台灣,有什麼相似?什麼差異?戰後迄今,位居冷戰線上的兩地一直做為彼此的對照──法治、經濟、民主的趨近性──我們跟隨西方視野將自己看做亞洲四小龍,但卻始終忽視了經濟成長指數後頭的真實過程,那些做為根基的、活生生的人們。 踏入生活,我們看到資本跳躍地尋利的過程,如何將人斷然從一個生活狀態逼進另一種生活條件;小商家無力付租、不敵超級市場,農耕不敵快速交通的欲求、難以對抗高科技工業對於土地的需要……。空間的力量如一場惡戲,令人稍不留意就遺忘,只是遷走的人們,他們的生活、心智劇變,卻遠不如木屋改建華廈般無縫接軌。 如今我們從抗爭者的身上則看見更多。抗爭的故事,填充了難以察覺的現實脫落與誤植。台灣與香港向來被視為華人地區的典範,除了經濟線性發展的幻象,我們也以所謂的民主國家自居。因為民主如浪,有第一波、第二波、第三波、第四波……。但其實,大英殖民體制深埋香港社會,還在以英文公文應付不識英語的市區重建區受迫遷戶,而擁護直選權的台灣,則除了投票權所剩不多。資本家的掠奪慾望化為法律,定型的法律又反客為尊。 現實世界讓我們發現,都市化的力量席捲城市、農村。就是在「法治」底下,這樣的或那樣的規劃下,在不能瞭解居民需求的狀況下,在不能證明為誰牟利的狀況下,權力者之間的內部鬪爭演化為「依法行政」,犧牲所有的細節。 抗爭實踐中,少數人的故事不再是少數。我們對於世界,對於未來的疑問與期望,以及信心,還是得回到我們與朋友們的親身遭遇來找。所以我們希望穿過政治邊界、地點,跨越村落、市鎮,找到某些共通之處。但我們也期待差異,能讓彼此共進;我們更寄望交流,能激盪更多新思維。 反省所謂的民主旗幟對於發言的打壓,反省所謂的經濟發展對人性摧殘、對人身強迫……。在這樣的意念下,邀請眾人參與。或許某天,「逐.不走」影展能變成多國聚會也說不定。